L O A D I N G

 
長照2.0

台灣人多數「不得好死」?維生只為延遲死亡:無效醫療恐拖垮健保

台灣人多數「不得好死」?維生只為延遲死亡:無效醫療恐拖垮健保

培養死亡識能,提升全體國人的「死亡品質」。
台灣人多數「不得好死」?維生只為延遲死亡:無效醫療恐拖垮健保
《有一種愛是放手》/僅為情境圖,取自unsplash 遠見好讀

台灣的健保制度包山包海,無效醫療對家庭和國家財政來說,都是非常不利的。從制度面有效遏止無效醫療乃當務之急。眼看老人列車疾駛而來,車上乘客愈來愈擁擠,如果還是這麼多無效醫療製造更多的插管臥床病人,醫療量能負荷不了,長照服務系統超載,健保可能破產,許多家庭也要被壓垮。(本文節錄自《有一種愛是放手》一書,作者:畢柳鶯,以下為摘文。)

經濟學人「死亡品質」評比的5大指標包括:1. 安寧療護與醫療環境;2. 安寧療護人力資源;3. 照護的可負擔程度;4. 照護品質;5. 公眾參與。

我認為這只反映了某些安寧緩和單位的照護品質不錯,完全無法反映整體國人的死亡品質。

台灣一年的死亡人口約19萬,多年來安寧住院死亡的人口約1萬5千人,居家安寧死亡人口逐年增加至約5萬人(2021年,其中有許多人是彌留才送回家)。從人數看是在改善中。但是善終人口比例並不高。

我所想像的死亡品質指標應該包含:1. 全國在家自然死亡人口比例;2. 全國插管臥床人口比例;3. 國人不健康餘命多少年;4. 國人死亡前平均臥床期間;5. 每年接受無效醫療的人口、期間或花費等;6. 安樂死是否合法。

若是以上述指標來看,台灣在家自然死人口比例可能小於20%,插管臥床數10萬人以上,平均臥床10年(養護機構臥床者),不健康餘命8年多(全體國人),無效醫療費用佔健保4分之1,安樂死不合法,總結6項都不及格。

看來台灣要真的成為「好死之國」實在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。

雖然教育民眾提高「死亡識能」(death literacy),平常多談論死亡議題,溝通死亡觀,為善終作準備很重要。

然而數十萬人插管臥床是無效醫療所造成,若是能夠從制度面有效管控無效醫療,無復原可能的插管病人能夠快速撤管,才是影響力更大的關鍵因素。

這不但攸關民眾的善終權利,其實也攸關國家的財政負擔和競爭力。

2022年八月英國有一個12歲的小男孩(Archie Battersbee)因為玩網路窒息遊戲造成腦部永久性傷害,陷入昏迷。

靠著維生系統臥床6週後,醫師判定男童已經腦死,完全沒有復原可能,維生治療只是延遲死亡,因此做出應撤除維生系統的醫療處置。

但是男童父母希望能給予更長的觀察時間,盼望有一線生機,因此向最高法院上訴。法院依據「怎麼做對孩子最好」(符合其最大利益)的原則來判決,駁回家長的上訴。

男童在撤除維生系統後2個小時死亡(此時已經昏迷3個半月),家屬的無法放手是一時的情感勝過了理智。

台灣要真的成為「好死之國」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。(僅為情境圖,取自unsplash)

圖/台灣要真的成為「好死之國」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。(僅為情境圖,取自unsplash)

在台灣,腦死的案例也可以撤除維生系統,但沒有到強制施行的地步。然而不只腦死者生命無品質,數十萬無意識、無法言語、無法進食、無法動彈者,是否也應該考慮強制撤除維生系統?

「維生系統」本是為了救命,但當它變成「延遲死亡」的工具時,就應該強制撤除,這符合病人的最大利益,也符合家屬和國家的最大利益。

英國和加拿大的醫療都是公醫制度,所有國民的醫療從出生到死亡完全免費。所以遇到無效醫療的情況,國家保險是不會給付的。

以常識推測除了不符合病人的最大利益以外,至少還有3個理由:

1. 管控醫療費用的支出,否則無效醫療是一個無底洞,會拖垮國家財政。

2. 避免佔用醫療資源,剝奪其他病人的就醫機會。

3. 長期照護這樣生活品質低落的病人,對醫護人員(或家屬)的士氣有害。

這樣的政策完全符合人道精神。

台灣的健保制度包山包海,和公醫制度所差無幾,無效醫療對家庭和國家財政來說,都是非常不利的。從制度面有效遏止無效醫療乃當務之急。

眼看老人列車疾駛而來,車上乘客越來越擁擠,如果還是這麼多無效醫療製造更多的插管臥床病人,醫療量能負荷不了,長照服務系統超載,健保可能破產,許多家庭也要被壓垮。

若不改革,不久的將來,將成為國安問題。真是讓人憂心重重。

評估死亡品質最重要的指標是「在家自然死」人口的比例,因此追求「在宅善終」成為未來的趨勢,提升群體的「死亡識能」是達成此目標的核心。

「死亡識能」代表獲取、理解及使用末期照護相關資訊時的知識和能力;也可視為陪伴及照顧瀕死者、學習生死議題的人生智慧。

透過居家照護的社區參與及在宅善終的個案累積,整體社區一同培養死亡識能,才能重新訓練民眾在家照顧臨終親人的能力,進而恢復國人在家自然死的傳統。

死亡是一個心靈淬鍊的過程,對亡者而言如此,對生者也是。「在宅善終」不但是亡者的福氣,也是讓生者成長的一個契機。

當一個國家有愈來愈多的人在宅善終,可以提升整體國人臨終照顧的能力,進而提升全體國人的「死亡品質」。《有一種愛是放手——《斷食善終》2,從第一手個案經驗、觀念迷思到法規醫療協同,拿回生命自主權,有尊嚴、無懼無憾的安詳離世》,作者:畢柳鶯,麥田出版

圖/《有一種愛是放手——《斷食善終》2,從第一手個案經驗、觀念迷思到法規醫療協同,拿回生命自主權,有尊嚴、無懼無憾的安詳離世》,作者:畢柳鶯,麥田出版

 分享於健康遠見

Design by Web5000網頁設計.
產品詢價
FB粉絲團
粉絲推薦
  會員中心
購物車